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吳曉真:算大學教資會的帳

【明報文章】正當「八大」(8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付公帑資助的院校)的同事都在慨嘆人人變身「表哥」、「表姐」,上至副校長下至小文員每天在填寫各式表格的同時,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早前透露八大將於今年夏天與教資會簽訂「大學問責協議」,往後八大每年須向教資會交代「各範疇指標」,不達標者怕有後果。

現時政府透過教資會向八大發放公帑每年約200億元,特別是研究用款,隨着政府加大投資科技研究、社會創新,對大學的撥款項目更似有所增加。教資會以「資源分配人」的身分自居,引入監察似乎無可厚非;不過坊間可能以為,大學風氣貴在自由,政府對大學的監管應比中小學寬鬆——實情不然。

撥款零碎化 植入競爭

教資會撥款基本分為經常補助金和非經常補助金兩部分,後者是基建撥款,前者就是一般理解放在教研的部分。經常補助金又分多項,其中九成左右是所謂「block grants」的整體補助金,其餘是各式指定用途補助金(earmarked grants)。整體補助金原只按學生人頭計算,75%供教學,23%是用於研究的所謂「R-portion」,其餘2%供其他專業活動。收到這筆款項後,院校實際如何使用,理論上原有相當大的自由。

在實際執行上,為使院校朝教資會指定的方向走,近10多年來教資會撥款有三大趨勢:首先是指定用途撥款項目愈來愈多,這些項目資助期短、五花八門,又以研究項目為主;其次是引入競爭,由八大角逐現有撥款;第三是引入各種表現掛鈎的賞罰機制。教資會往往混合使用這3種策略。

專用撥款本就多為競逐式,經教資會或下設半獨立的研究資助局個別審批。額大者有研資局的「優配研究金」、「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等,去年此3項加起來便佔10億餘元撥款;額小者有一年200多萬元的「一帶一路」講座活動等。教資會能透過設定計劃主題和甄選建議書,主導這些用款的方向。

教資會顯然覺得這樣的控制權仍不足夠;接下來,在本來只按學生人頭計算的整體補助金亦引入競爭和表現指標。自2012/13年度起,R-portion的一半按院校於研究評審工作(RAE)的表現分配,另一半逐步全面與院校每年競逐研資局研究撥款的表現掛鈎。至此,R-portion已與按學生人數資助的精神背道而馳。至於引起巨大爭議、自2009年起引入的學額回撥機制,則是在整體補助金的教學部分亦引入競爭。

大學核心撥款削資不斷

教資會不斷引入新的撥款項目,但政府對大學教育的投資是否真有增長?長期關注大學教育的人會記得,2004年本地院校曾遭受龐大的削資。自此以後,整體大學撥款其實一直未恢復。2003/04年度教資會總撥款佔政府開支6%;時至今日,撥款已逐步下跌至4.2%至4.5%,而這已包括上面提及的各式新增指定用途撥款項目以至基建費用。看實際金額,2003/04年度教資會經常撥款總額為115億元,至2016/17年度增加至190億元,扣除通脹,實際增長為28%。但學制「三改四」之下,本科生學生人數就已增加三成,即是說,政府10多年來對大學的投資根本沒有增加。

整體資源維持不變,教資會日新月異的指定用途項目,錢從何來呢?讓我們看看用作計算整體補助金的學生成本單位(unit cost):2003/04年度教資會對每個學生平均資助21萬元,2016/17年度是26萬元,扣除累積通脹,其實只是2003/04年度的87%,每個學生獲分配的資源根本不增反減。而大學「三改四」,新增一年的撥款只是原有撥款的65%。各式指定用途項目貌似新撥款,其實不過是透過剋扣原來的整體補助金得來。今日的學生如果覺得大學對其支援不足,教資會的削資是直接原因。

2004年可說是教資會改變撥款方向之「元年」,當年大幅削資的藉口是SARS造成的財赤;但幾乎在宣布削資的同時,教資會亦推出了配對補助金計劃,按院校私人籌得的款項按比例發放額外資助,是政府將大學推向私人籌款之始。同期,教資會亦開始鼓勵院校開拓自負盈虧課程。這些都是「進一步為香港高等教育開拓不同類型的經費來源」(註1)的手段。信息是清晰的:大學不可以再依靠整體補助金了。

扭曲的大學生態

時至今日,高等教育經費的「餅」驟眼看來似乎的確做大了不少。2009年八大整體收入(包括非政府收入)為97.35億元,至2017年增加至176億元。扣除累積通脹,實際增幅是41%。此期間大學「三改四」,受資助的本科生人數增加了三成,因此這8年間的實際增幅只有一成左右,而這大部分其實是大學開拓非政府收入來源的結果(註2)。

為了填補政府的削資,這些年間八大無不在追逐「額外」資源:教資會的專用撥款、私人籌款、自負盈虧課程,以至努力迎合教資會要求,以望在賞罰制度中得益。大學投放大量精力在資源競爭上,帶來的是什麼結果?篇幅所限,本文未能詳述教資會這些撥款和控制策略在大學造成的種種怪現象,這裏只點出這10多年來大學聘用零散化、「重研輕教」趨勢惡化乃至「教研分家」,追本溯源皆由此而起。至於這些政策為大學帶來沉重的行政消耗,對大學教育打擊同樣深重,更是不足為外人道。

或許是大學「遺世獨立」的形象之故,社會似乎較少關心大學問題。但教資會10多年來悄悄削減核心撥款,再配合收緊各方面監管,鞭策八大互相競爭,這些策略對大學造成傷害之深,需要我們正視。

註1:2006年5月26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編號:FCR(2006-07)12

註2:綜合「八大」年度財政報告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前會長

[吳曉真]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503/s00012/1525284561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