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 明報 - 世紀 (2019.11.07)
Patrick 按:要有「放棄」的動作,首先是要「擁有」。此老太婆何德何能「擁有」年輕人呢?
育兒常識101告誡新手父母:別對兒女說太負面的話,例如:「你冇用㗎!」、「用吓腦啦!」、「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又或者是「我對你冇晒期望!」、「對住你真係浪費時間!」。譯成本周金句,就是「我會放棄,不會再浪費時間去跟他們講什麼了」。兒童心理學有言,孩子若在羞恥中成長,會造成種種性格問題,不贅,是故很多新手父母開始學懂如何從自己父母的錯誤中汲取教訓:當年我就是在父母羞辱語言中成長,我不要讓下一代重蹈覆轍。
老氣橫秋的一句 微小而淒酸
那年過古稀的老女人被人認定食古不化,但我仍然希望同情地理解她。那些話可能只是一時意氣之言,或者那句說話的意思,有可能只是「放棄跟年輕人溝通」,而不是「放棄年輕人」——兩句話意思當然很不同,前者只是說放棄做某件事(雖然不確定她有沒有曾經做過),後者則是一個對世界和對自我的整體判斷,而出自一個老人口中,更大有總結人生的意味。
當然了,正常理智的人是絕不會這樣說的。是怎樣的人才會說得出這種話呢?
「放棄年輕人」,說出來老氣橫秋,多數是老人話。世界上很多一事無成的老人,不懂世情,不知社會進步,渾渾噩噩就到了風燭殘年,才終於明白,自己原來已不知道世界變成怎樣。說一句「放棄年輕人」,聽起來滿有父權家長壓頂之勢,說穿了不過是自承無力跟世界溝通,接受自己將會在孤獨中度過收尾兩年的現實。社會時稱這類老人為「廢老」,我倒覺得他們可憐,微小而淒酸,故應曰:小廢老。
另一種會說這種話的人,是當權者。當權者也有兩類,一是變態獨裁者。所謂「變態」,是指獨裁者不是滿有理念的讀過馬基雅維利或施密特的政治理論,覺得獨裁暴政才是最有效的治理,而是說,一個權力慾爆發至變態程度的獨裁者,一味專營控制,無視一整代人的死活。這種人若把「放棄年輕人」說出口,是邪惡至極之言,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把一代人殺掉並埋葬。(但相對於廢老們,我還敬他們敢於邪惡到底,勇於遺臭萬年,嘿。)
第二類是亡國君主。國家失控,內憂外患,橫豎已無力回天,倒不如把一代人都放棄了,盡情享樂去,沉醉於收尾兩年的聲色縱慾。此類人,古代中國多不勝數,不贅。
敗露不懂世情之實
好了,我們那位食古不化的老太子女,不算上述幾類。她是社會賢達,掌有社會資本,接近權力而無實權。其實她既不賢也不達,是大廢老。那番話說出來,實在很酸,也敗露了她不懂世情之實。只是,大廢老既為「賢達」,自然早已上岸,正在收成,生活本無憂患,卻隱然為年輕人不再尊敬她而感到被冒犯。但我仍然希望同情地理解她,跟她的同路人,畢竟他們已被舒適圈圈養多年,還懵懵懂懂以為年輕人仍圍着他們走。怎料年輕人早就把地球推到另一軌迹,還運行得好不漂亮。到大廢老們驚覺,世界早就沒他們的戲了。這樣一來,才夠酸。
老太子女原話中還有一句:「社會已失去整整兩代年輕人。」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她,不是「社會失去」,而是像她這類大廢老失去。至於「整整兩代」,一代是年輕人,另一代則是中年人。正如新手父母也懂上網找育兒新理論,現在是中年人覺悟的年代,他們看到大小廢老醜態,自知若不及時積穀防饑,很快也會變成廢老——積的自然不是錢,而是文化資本、社會視野,令自己不致落伍,讓「放棄」之事再次發生——「他們被下一代放棄」之事。
所以呢,真的不要放棄啊——我是說治療。
作者簡介:評論人,偶爾寫詩、小說及劇場文本。著有文集《道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