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筆陣:新增年輕選民對區選影響有多大? /文:蔡子強、陳雋文

Source : 明報 - 觀點 (2019.10.02)

上周三,選舉事務處公布正式選民登記冊,新增選民達39萬人,比起以往區選選舉年,如2011年的20萬人,以及2015年(傘運後首個選舉年)的26萬人,都要高得多,且18至30歲年輕人佔當中36%,如果以18至40歲計更高達58.3%(見表1)。這個現象,普遍被認為與反修例風波的政治效應有關。過往數據顯示,18至30歲年輕人,投票給民主派或建制派大概是八比二。區議會選舉在即,這個新增選民數字,難免令民主派大為雀躍,建制派卻憂心忡忡。但我們對這些數字可以有更深入的解讀。



新登記選民數目大增,且以年輕人為主,當然會對民主派選情有幫助,正如前述,大多數年輕人票都是投給民主派,但我們也得明白一點,新增只是總體當中的一部分,如果原本的人口基數低,效果也不宜盲目樂觀。

事實上,以最新登記選民人數來計,就算有破紀錄數目新增選民,且以年輕人為主,但在這之下,青年人(18至40歲)仍然只佔選民總數的31.6%,相比老年人(60歲以上)的32%,其實仍然稍稍有所不及(見表2),當然這與香港的人口老化有關。


青年人投票率偏低

除了人口基數之外,還有投票率的問題。從表3可見,青年人對於區選投票一向並不太過熱中,過去兩屆區選投票率都只有三成多,遠低於老年人的五成多,就算是傘運後由30.8%躍升至37.6%,大幅攀升了7個百分點,但投票率仍只及老年人的三分之二,遠遠有所不及。


就是因為青年人在區選中投票率一向偏低,再加上香港人口老化,所以過往青年票在區選投下的總票數所佔比重,一直在老、中、青三者中包尾,無論在傘運前後,莫不如此,只佔不足四分之一,不及老年人所佔的三分之一(見表4)。


因此,雖然今次新增選民佔壓倒性比例是青年人,讓民主派大為雀躍,建制派憂心忡忡,但若然青年人投票率未有大幅改善,例如從三四成大幅攀升至五六成,那麼影響仍屬有限,甚至最終選票所佔比重仍然要低於老年人。

一言以蔽之,登記選民只是第一步,餘下關鍵還要看在選舉日會否走出來投票。

但當然,在反修例風暴下,中年和老年人的投票取向,都大有可能同時出現轉變,讓藍黃政治版圖在這兩個年齡層也出現此消彼長,那麼在三管齊下,就會是建制派的最大噩夢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兩點。首先,青年選民佔整體比例最高的,仍是新界東和新界西兩區,同達三分之一,最低的仍是港島,只得27.2%,因此新界東和新界西的建制派也最要為此而憂心選情了;其次,從表1可見,新增登記選民中,無論是各個年齡組別,女性選民的增長都比男性要多,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