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 明報 - 觀點 (2019.09.18)
上星期,內地新華社及中央政法委分別撰文,同稱修例風波背後的深層次根源是房屋問題。但示威者喊得最多的口號其實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他們最大的焦慮就是「失去香港」。示威者的意思,當然不是要從地產商手中「光復香港」,也不是怕因為無屋住而「失去香港」。其實大家最大的焦慮和恐懼,是有一天我們什麼都不能說,什麼都不能做,因着國家民族之名。自由是香港最核心的價值,對於年輕人尤其如此。只可惜,北京、特區政府、建制派都不願意去承認這個政治事實,於是只能找來房屋議題以至地產商,作為這一波的 「稻草人」。
最近有外國領事向我垂詢香港政局,談得很深入,一談談了兩個多鐘頭,最後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中文大意就是:「你覺得發生這場風波,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的呢﹖」我答:「可說是兩者皆是。」
「逆權風暴」的「偶然」與「必然」
說是「偶然」,是因為正如之前在本欄多次提及,如果不是林鄭月娥這個酷吏,犯下如此多低水平政治錯誤,事情不會搞到如斯田地。
說是「必然」,是因為就算換了不是林鄭,而是由其他人例如曾俊華做特首,風波或許會延後幾年,但卻還是早晚要發生,因為仍然迴避不了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香港始終早晚要面對「一國一制」(至少意識形態上如此)的問題,因而造成的巨大反彈與衝突。
九七回歸之後,眨眼間,已經過了22年,接近「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這個限期的一半,近年不時可以聽到一些愈發不耐煩的言論,什麼「土地已經回歸,但人心卻仍未回歸」、「換了支旗,卻未換人心」等,不滿之情溢於言表,都是埋怨港人心態仍未轉變。
強求「人心回歸」反觸發強烈反彈
北京並不相信多元並存那一套,只信黨的一元化領導,因此,最終的目標,也只會理所當然是「一國一制」。眼看「五十年不變」已經過了近半,但是港人心態卻仍然絲毫未改,例如信奉自由多於信奉愛國,便開始心急,因此「一國兩制白皮書」、「全面管治權」、「十九大報告香港部分」、「大灣區」等,連珠炮發,都是要把香港規範好,為未來「一國一制」鋪好道路,迎接50年這個限期。
當北京早晚要逼香港「人心回歸」;早晚要港人為了愛國和配合主旋律而接受自由必須受到限制,與內地看齊;早晚要將「一國一制」來個「大石壓死蟹」,那就必然會觸發港人在意識形態層面的強烈反彈,甚至爆發衝突,這也就是這場「逆權風暴」的「必然性」。
「光復香港」針對的並不是地產商
上星期,內地新華社及中央政法委分別撰文,同稱修例風波背後的深層次根源是房屋問題,不點名批評既得利益集團囤地牟利。新華社的時評提到反修例風波折射出的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其中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是住房問題,已到了痛定思痛、必須解決的時候了」。但文章稱特區政府不單受到反對派掣肘,亦受到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抬高自己囤積土地的價碼」。至於中央政法委,亦稱反修例風波背後的深層社會根源是樓價高企:「在當下的香港亂局中,不少香港年輕人把房價高、租金貴的不滿甚至憤怒發泄到了政府頭上,但不得不說,他們的發泄,也許搞錯了對象。」
當然,房屋是香港一大民生問題,這是不會有人否認的,但問題是,房屋又是否這一波觸發年輕人以至中產階級上街的最大原因呢?對此我就絕對不敢苟同。如果大家真的有上街,觀察一下示威者的口號,又有機會跟他們聊一下,就不難發現,他們喊得最多的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他們最大的焦慮就是「失去香港」,而不是反對「地產霸權」,打倒「官商勾結」。
示威者的意思,當然不是要從地產商手中「光復香港」,也不是怕因為無屋住而「失去香港」。
最大的焦慮是失去自由
那麼他們的最大焦慮是什麼呢﹖
周一,在校內出席了一個分享會,聽聽兩位新聞系同學分享這個「催淚之夏」的暑期實習經驗,當講完一番激動人心的經歷之後,主持人問她們會否畢業後仍想做記者,同學說,讓她最糾結的是,今天記者可以做的,不知道10年之後,又或者可能只是幾年之後,還可不可以讓她繼續做。
我想,這就是示威者和年輕人口中所說的「最擔憂會失去香港」的一個例子,因着大陸「無形之手」的干預,最後只餘下一個這樣不再做得、那樣不再做得的香港,那也不再是大家昔日所認識的香港了。
有人會立即批評我們杞人憂天,甚至是危言聳聽。那麼我請他們看看:近日國泰是如何因為受到「國家級」的施壓,因而進行了一場包括最高管理層在內也難以倖免的「白色大屠殺」,一些員工甚至只是因為在社交媒體講了幾句,就已經難逃被炒的厄運;也是因為在社交媒體說了幾句,「視后」是如何被放入「雪櫃」,演員是如何被踢出大陸影視圈;又如何因為講了幾句「自決」,而被DQ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類似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
這些就是大家焦慮和恐懼的來源,有一天我們什麼都不能說,什麼都不能做,因着國家民族之名。
「自由」是香港最核心的價值
我們常常說「核心價值」,那麼,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呢?撇開那些「雞尾酒」式、「一抽一掕」的說法,如果只能揀一個,撫心自問,大家又會揀哪一樣呢?我相信那就是「自由」。但今天,香港的自由正遭急速蠶食,甚至發展到只是講幾句,就會被「秋後算帳」的地步。
一場特大政治風暴就此引發,但可惜,北京、特區政府、建制派都不願承認這個政治事實,於是只能找來房屋議題以至地產商,作為這一波的 「稻草人」。
我對地產商沒有好感,更毋須為他們講好說話,我只是不想當局模糊了焦點,甚至斷錯症,落錯藥,以為只要「搞掂」房屋,那就可以正本清源。
我曾經在一個酒會跟一位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聊天,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主派,他也說:「沒有民主和普選,香港還是香港;但如果可以把人抓返大陸,那香港就再不是香港了。」
不錯,或許有點刺耳,但民主的確未必是香港最核心的價值,但自由卻是,過去司法制度是safeguard每個人自由的一大保障,而《逃犯條例》修例,正正因此觸動了港人最敏惑的神經,但北京又要到幾時才能明白呢?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