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筆陣:都市傳說呈現社會心理「真實」 /文:馬傑偉

Source : 明報 - 觀點 (2019.09.13)

假新聞愈被瘋傳,愈能道出社會心理「真實」。信息無論是局部的真,或完全是假,若能viral,必定滿足了某種真實而強烈的心理。炮製假新聞,可以只是惡作劇。但今天資訊個人化、碎片化,社媒爆炸式高速發展,假新聞更多出於商業及政治操作,並愈來愈精準地掌握群眾的深層心理躁動。假新聞之所以「煲」得起,大抵都有以下脈絡。

假新聞瘋傳背後的脈絡

(1)新聞受限、資訊系統性阻塞,市民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自然會減低對假新聞的戒心。7.21元朗白衣人突襲,有記者現場直播,事後有《鏗鏘集》細緻重組。對比8.31太子站警暴,「死人」傳聞猛如風暴,正正因為資訊黑洞所觸發。7.21對比8.31,傳聞的級數,是天壤之別。當晚我看太子站直播,警員阻止記者從地面下月台,說是為保記者安全。有記者說安全自負,闖過第一關;但衝落月台的電梯口,再被截停。記者再三理論,也無法到案發現場。作為觀眾的我,心急難受,猜測月台究竟出現什麼不可告人的慘事。相信我的焦灼心情,是普遍的。大家渴望接近真相,卻不得其門而入,正是傳聞發酵的溫牀。

(2)傳聞觸及集體焦慮、恐懼、壓抑、欲望與禁忌。假新聞之所以work,主力並非理智分析;背後的驅動力,是情緒,甚至是集體潛意識。新屋嶺拘留所的酷刑傳聞,除了因新聞閉鎖,更大的力量是恐懼與想像。再加上月前醫院病房內,暴警虐民,CCTV影片曝光,酷刑確有其事。新屋嶺出現相同「打犯」情節,是「合理推測」。送院人士出現不尋常的嚴重骨折,醫護驗傷,可信度較高。稍有同理心的市民,或多或少有一種「移情」的恐懼。

6月運動之初,有一條假信息:黃衣青年在政總草地,說「父母根本冇愛過你」,在子女身上榨取利益。鏡頭前讀稿的青年,演得七情上面,恨恨地對父母說「你收皮啦!」正中父母「死穴」。短片被瘋傳,正正因為觸碰到父母對兒女「作反」的強烈恐懼。

日前羅范椒芬在電台散播傳聞:未成年「慰安天使」,「性酬」勇武義士。傳聞很可能來自一個假新聞,其中性感少女照片,被發現來自成人網站。傳聞之所以連前教育統籌局長都樂於「消費」,除了juicy之外,也出於少年性愛的禁忌,以及長輩對子女「亂搞」的焦慮與恐懼。這則沒有實證的傳聞甚為危險,或會加強對抗爭少女「濫性」的偏見與幻想,間接助長不同形式的性暴。

(3)貼身危險,proximity/present and immediate danger。這一條,也是新聞學中,什麼是「好新聞」的其中一個特質。社媒興盛的這些年,大部分芝麻綠豆的假新聞,都是關於衣食住行、疾病健康的,因為貼身、貼地。多年前,日本核泄漏擴散,傳聞引發超市掃貨潮,遠至美洲沿岸城市。今次反修例,最「乾淨」、「清脆」、為時只有半天的假新聞,是第一次市民塞機場。示威人潮湧入東涌,進入這個布袋示威區,本來熱情的示威者,一邊前進,一邊自覺「插翼難飛」。當日下午4時多,大量假新聞被瘋傳,「似層層」地說,機場員工收到內部通知,防暴警察黃昏時分大力鎮壓!家人朋友出於擔心與關心,瘋狂勸喻示威者撤退。假新聞成功達到勸退的目標。

(4)公權信譽破產。不要看輕官方(尤其是警方)記招的殺傷力。發言人指鹿為馬、虛與委蛇、卸責推搪,彰彰明甚,不必在此臚列他們的語言偽術。信任直插谷底,因為警暴無日無之。而警方每天在記者前辯解,就每天加深對警方的不信任。林鄭月娥記招一時一樣,又外泄真錄音,是否向北京辭職,真假難辨。官方三番四次否認有太子站「打死人」,市民就是不信你,傳聞依舊。逆權文宣,甚囂塵上。

警方、林鄭政府、中央三方面,愈見綑綁在一起,愈見缺乏權力制衡,信譽也愈拉愈低。市民覺得假新聞已到了「國家級」。與中國政府相關的facebook帳號,因假新聞而被刪。官方發言人竟說,國民有言論自由,亦即有自由亂噏,視假新聞如常態。

無獨立調查 陰謀滿天飛 政府如何管治?

政治操作的系譜裏,陰謀論是其中重要一環。美國聞名的陰謀,例如太空人沒有登月、政要背後有個神秘兄弟會……有新聞自由、有權力制衡的國家,陰謀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在香港,市民對政府信任盡失,陰謀論就有市場。愈多人相信,就愈有政治的殺傷力。國內以及香港親中派,反反覆覆指今次「顏色革命」是美國陰謀,卻拿不出有力證據。此陰謀論大大偏離了示威者的親身體驗,並加強了市民對親中集團的反感與不信任。

逆權的一方,也有大量令人半信半疑的陰謀論:例如港府利益輸送大陸、大型基建目標是淘空庫房、警隊已滲透2000到3000武警……公權若繼續不問責,警方繼續有錯不認,若真相沒有獨立調查,陰謀滿天飛,敢問政府如何推出政策、管治香港?

縱以「正義」為名 不尊重事實為害甚深

(5)政治操作。上述4個脈絡因素,為假新聞操作,提供「理想」環境。「太子站死人」是個上佳textbook case。由於新聞封鎖、民情恐懼、貼身貼地,而官不可信,傳聞在事實的碎片中滋長,在集體悲憤中似火燎原。起初是各種「打到嘔白泡」分析推斷,最後出來一個明顯是政治操作的假新聞——有外媒訪問一個口窒窒女人,不能以英語暢所欲言,自稱朋友被警察「打死」,「死者」父母被噤聲。她起初說英語,後來有個男人為她翻譯。外媒不知是哪一家,「死者」沒有實名,沒有當事人父母作證。最令我警覺的是,翻譯男人說,太子站市民被「executed」,用詞煽情,斧鑿甚深。

此片「製作」用上了外媒記者(可靠度較高),女子口窒窒演繹(似是親述朋友父母指控),而用「處決」一語的男人,應是主導的「作者」(你也可以說,他只不過是路過的義務翻譯,因為太肉緊,譯過了頭)。不少高學歷朋友,都被激起義憤而分享這條短片。炮製短片的編、導、演,向港鐵與警方施壓,並令事件升溫,政治目的已見成效。但不尊重事實的操作,就算以「正義」之名,也會令人模糊真相,為害甚深。日前毛孟靜披露消防現場通話紀錄,以實證資料向官方施壓,要求披露更多真相,才是正常的方法。

煽動各方對立仇恨 成政治動員武器

心水清的市民,可能會記起,香港有一系列都市傳說。由1990年代至今一脈相承,均呈現陸港矛盾。第一次,九廣鐵路仍未與地鐵合併,播出了一個廣告:孩子搭膊頭玩火車遊戲,九廣鐵路,為你建造,接通中港。廣告中的孩子被傳「已死」,拍廣告的都是「亡魂」,面青唇白,口角流血。傳聞流播兩三個月之久。市民唔buy九廣鐵路融合中港,寧可相信是打開了鬼魅之門。第二次是深圳東門,有港人修甲時被「迷魂」,生割器官出賣。電台流出多個「朋友親述」的傳聞。第三次是北方男子在香港「拐童」,事件澄清後,仍被瘋傳,嚇壞育有年幼孩子的父母。

第一次是在六四慘劇與九七回歸之間,反映港人對回歸中國的強烈焦慮。第二、第三次,發生於2008年後,陸港矛盾升溫,港人敵視大陸人。「太子站死人」是升級版的都市傳說:市民獻鮮花、撒溪錢、燒衣紙,在旺角喊喪。甚至有帖文說,親帶靈媒到月台問「亡魂」,拍攝太子站牆上的花紋,如何有靈體棲身。今次比起之前3次更貼身,政治焦慮已是燃眉之險,恐懼的對象不再是大陸他者,而是香港的暴警。傳聞當晚「打死人」的,是大陸武警冷血不留情,所以真相不能曝光。又有說,不必出解放軍,香港警察殘暴程度,已與武警無異,甚至比解放軍更靈活。

都市傳說,陰影重重,半真似假,但卻真實又強烈地呈現了集體焦慮與憤怒。傳說不單呈現心理「真實」,同時強化了對政府的不信任,煽動各方陣營的對立與仇恨,並且成為政治動員的武器。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