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筆陣:香港風暴 特區政府的四大誤判/文:林泉忠

Source : 明報 - 觀點 (2019.08.26)

起因於香港特區政府推動《逃犯條例》修訂的「2019香港大風暴」,震撼世界。僅就數百萬人次的動員力量、引發世界規模的高度關注、對香港特區政府空前的治理衝擊而言,無論其結局如何,無疑將在香港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乃至世界的歷史,留下深刻的烙印。

儘管該風暴還在持續,要對該事件——包括史無前例的抗爭運動——蓋棺定論,無疑仍為時過早。然而,自從6月高潮迭起至今,抗爭運動已持續超過兩個半月。其間始料未及的發展軌迹,已較清晰地呈現出特區政府在治理方面的許多誤判。

一、對「後佔中/雨傘時代」治理成效的誤判

2014年的「佔中/雨傘」運動及其後特區政府推動的根據「8.31」框架定下的普選方案失敗後,官方在治理方針上,沿着3條軸線展開。

其一,擱置普選議題,拒絕重啓政改。即使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於2017初提出,冀望林鄭月娥的新特區政府成立後能「重啓政改」,以撫平社會的不滿,但是林鄭政府上任後,以「社會沒共識」為由,沒有再碰觸普選議題。

其二,「以法制獨」、清除「佔中遺毒」。一方面以DQ(取消資格)及確認書形式,將本土派的主要力量杜絕於立法會。另一方面,取締「香港民族黨」,以壓縮「港獨」在香港的擴散範圍。

其三,將恢復社會安定的主軸,放在經濟民生部分。

在政策效果方面,「以法制獨」有一定的成效,「港獨」的活動空間明顯縮小。加上反對陣營一方面沒有繼續強力要求重啓政改,且在「佔中/雨傘」運動後,因本土派興起,而發生與傳統民主派之間的矛盾。同時,除了零星的2016年春節期間爆發的旺角騷亂之外,香港社會也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社會抗爭運動。這些過程,使特區政府誤以為治理危機已經解除,社會逐漸走上了平穩發展的方向。

然而,「反修例/送中」運動的爆發,卻清楚印證了「佔中/雨傘」運動所彰顯的問題癥結,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特區政府在治理上的潛在危機,一直存在。

二、制度性忽略權力認受性問題

「反修例/送中」運動突顯了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缺乏信心,而特區政府的整體施政,沒有獲得香港主流民意的支持,如此現象也反映在一些民調中。《明報》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8月7日至13日以電話隨機訪問方式進行了調查。在受訪市民對港府的信任程度方面,調查在設計上,以0分代表「完全不信任」,10分代表「完全信任」。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僅得2.77分,較6月中的3.61分進一步下跌。其中,43.5%受訪者對港府信任程度為0分,即「完全不信任」,比率急增17.1個百分點,這是非常清晰的警號。

究其原因,問題的核心在於特區政府的認受性不足,也連接到被擱置的普選議題——即在沒有普選的前提下,香港特區政府的權力來源於北京,而非香港普羅市民,因此特首林鄭月娥首要向其負責的對象,是北京的中央政府,而非香港市民。這次「反修例/送中」運動的最大焦點,也是五大訴求之首的「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儘管獲得七成民意的支持,林鄭特首卻始終無動於中,即為顯例。

三、誤認經濟可以解決政治問題

從「後佔中/雨傘」時期延續至今,特區政府用來平復社會不滿情緒的,依然是透過「致力於推動經濟民生建設」的舊有思路。無可否認,在社會大致安定的情况下,經濟與民生,向來是選民最為重視的議題。古今中外,向來如此。然而,這波香港發生的反修例風暴,只要對香港問題有點常識,都曉得其本質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然而,特區政府卻要用經濟民生的議題,來解決政治問題。

特區政府之所以迴避直接涉及權力認受性、引發上次「佔中/雨傘」運動的普選議題,乃因揣摩上意,認為北京視重啓普選議題為洪水猛獸,因此一副避之則吉的神態。如此一來,香港特區政府只得希望可轉移社會的視線,聚焦經濟民生議題,以消解廣大市民對政治的不滿情緒。然而,未能針對原有的問題對症下藥,即使可能一時轉移了市民的憤慨,終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而問題癥結長期潛伏,不僅造成社會長期不安,也使特區政府的治理長期陷於危機之中。

四、對年輕世代不滿的誤讀

在無法回應香港社會要求根據《基本法》規定落實「雙普選」的環境下,特區政府依然將比其他年齡層更不認同政府、更不反對訴諸「勇武」抗爭路線的年輕世代的不滿情緒,解讀為對經濟環境的失望,及推動國民教育力度之不足。然而,《明報》的民調也顯示,恰恰是愈受到高等教育、收入愈高的年輕世代,愈對政府不滿、愈支持「反送中」運動。

年輕世代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支柱。這次在「反送中」運動中,年輕人也展示了無比的團結和創意,相信政府和社會都希望讓年輕的能量運用到建設香港、推動香港進步的發展藍圖中。香港特區政府能否直面年輕人的訴求,將是關鍵。

倘沒解決根本問題 抗爭運動將捲土重來

本文梳理了香港特區政府在應對與處理這波修例風暴中突顯的四大誤判。目前該場風暴如何收拾,不得而知,但也繫於特區政府的一念之差。「止暴制亂」並非沒有其正當性,但是如何撫平大眾長時期積累的不滿情緒,應該是讓這場風暴「軟着陸」的重點所在。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此次「反修例/送中」運動最終獲得「平息」,或不了了之而自動消滅,然而,只要根本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當下次再有什麼風吹草動,或因特區政府施政的失誤,香港市民的大規模抗爭運動也將捲土重來。如此,香港將進入「動盪——平息——動盪——平息」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走出困境的香港,將永無寧日。社會動盪的長期化,恐怕難以避免。

(作者facebook: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衆號:林泉忠公衆號)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