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施政報告2018): 優惠措施率先睇 - 十七張圖掌握今日重點 (文字版)


  •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施政報告》中提出落實東大嶼都會計劃,以及多個近岸填海選項,包括屯門龍鼓灘、被地區建制派反對的沙田馬料水等。消息指,新的東大嶼填海面積比梁振英時代提出的1000公傾為多,且有大型交通基建接駁港島,可提供數十萬個住宅單位。
  • 新界北發展:《施政報告》將提及新界北發展,政府擬加快其新發展區發展,並開展新界北詳細研究,以釋放當中約200公頃的棕地建屋,可容納多達35萬人。
  • 過渡性房屋政策: 消息稱政府將多管齊下增加過度性房屋單位供應,包括1)利用部分政府及法定機構長期丟空宿舍大廈,轉為供等待編配入住公屋的人士可租住的「社會房屋」;2)准許整幢工廠大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3) 撥出閒置社區土地興建「貨櫃組合屋」。 
  • 「上車盤」加碼: 施政報告將集中火力搭建資助置業階梯,不論房委會及房協負責籌建的居屋、綠置居及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等,供應量均會「加碼」。消息指,未來數年房協籌建的資助出售「上車盤」項目,其單位興建量更會比上任特首梁振英任內籌建的大幅增加超逾十倍,估計單位供應量多達數千個。
  • 「大屋換細屋」:《香港01》得悉,林鄭月娥或會提出研究仿效新加坡組屋「換細」(trade down)安排,讓房協容許轄下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的年老業主「大屋換細屋」,放售面積較大單位後,獲准回購另一較細未補價單位,促進資助出售房屋市場流動性。
  • 鐵路上蓋建公營房屋: 有消息指,政府有意在部分鐵路上蓋項目的地契條款加入限制,規定發展商興建一定比例的公營房屋,但未決定興建公屋抑或居屋。
  • 公私營發展七三比: 消息指政府亦傾向日後不論從新界農地或填海所得的新增土地,公私營發展比例可做到七三比。
  • 今屆政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據了解,施政報告會推動加快擴展康健中心至全港十八區。 康健中心有註冊護士作為護理協調員,另有物理治療師社工、藥劑師、營養師等。政府會為病人提供補貼,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每節收費上限為250元,中醫收費則150元,病人可使用醫療券,領取綜援等人士可獲減免費用。
  • 資助私樓改善舊式升降機: 消息指,政府有意用20至25億元資助私人樓宇業主,按機電工程署指引,改善舊式升降機,交由市建局統籌,預料明年上半年推出。
  • 限奶令檢討: 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檢討「限奶令」(配方奶粉出口管制措施),消息指,食衛局檢討後傾向不撤銷限奶令。
  • 增加法定產假: 有指政府有意將法定產假由現行10周增至14周,額外增加的4周產假開支由政府承擔。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表示,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產假為14周,內地產假也達有關水平,本港產假必然要上調。
  • 《施政報告》將提出全面禁止電子煙,包括禁止入口及銷售,但不會明文禁止吸食電子煙。據悉,政府認為傳統煙草亦會危害健康,惟現實上暫時難以全面禁止傳統煙,而新興的電子煙若全面禁售禁入口,則可阻止吸煙人口進一步擴大。
  • 取消強積金對沖: 強積金對沖機制被指蠶食打工仔逾350億元水汗錢,現終有望取消。據悉行政會議已於10月2日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政府對僱主補貼期延長至25年,補貼金額亦增至近300億港元,有望在2022年開始實施。
  • 豁免巴士隧橋費:消息透露,政府將會豁免公共專營巴士的政府隧橋費,預料可以紓緩巴士公司因增加人手及設施而帶來的加價壓力,甚或有機會減價,以吸引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另外,政府又會作短中長期措施,增加泊車位數目。
  • 一校一EO: 有指政府會增加4.7億港元經常性開支,在全港中小學推行「一校一行政主任(EO)」,專責處理採購、人事管理等行政工作,以減少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專注於教學。
  • 15.教師學位化: 消息透露,施政報告將提出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學位化,由學校按情況於兩至三年內實行,涉及的經常開支每年約15至16億元。 
  • 不提啟動23條立法: 在港獨爭議陰霾下,23條立法時間表再受關注,綜合各方消息,林鄭在施政報告內只會重申過往基調,即需等待適當時機,不會宣布啟動立法或任何時間表。建制派人士認為,是次施政報告重點集中於房屋等民生議題,即使23條立法如外界盛傳於林鄭任內啟動,亦會以獨立一份文件推出,無需要與施政報告綑綁。 

Source : H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