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王慧麟:大學教師的奴役

【明報文章】臨近暑假,就是大學「流浪老師」提心吊膽之時,因為在近幾個月,大學就要備妥下學年的合約制教職員安排。所以這幾個星期,就有大大小小的噩耗。有大學忽然要裁走10多個老師;有大學又說要裁掉半職導師;又有大學校長在校內炒人之後,卻去英國各間大學名校做「路演」,吸引牛津、劍橋等博士生畢業後到香港任教;更有大學原本想在8月之前,匆匆通過「按員工表現增薪制度」,目的有人說是扶助表現未達標的教職員可以更有動力投入工作云云。「大信封」四處派,大學老師人心惶惶,大學高層卻用納稅人的錢去英國做「路演」。究竟大學教育發生了什麼事?

院校裁員 或是針對部署評審工作

有朋友認為,教員來來去去,都是為了來年的「研究評審工作」(RAE)鋪路而已。這裏需要指出,來年的RAE是好大規模的評審工夫,大部分院校已做了一次「模擬」(mock)評審工夫,早早已經「驗了身」。現階段院校的任何裁員或資源分配工作,並非為現在的RAE鋪路,應該是針對4年之後的RAE作一次更早部署。

原因不言而喻:假如有學系今年暑假前炒了10個人,剩下來的資源當然不會上繳,而是會想方設法,將這些省下來的錢多聘請兩個年輕力壯的研究型學者回來。一般大學聘請人才,大抵需要半年至9個月不等。那麼這兩名青年學者,就有2至3年時間拼研究出論文搞專著。一般而言,現在的大學聘請青年學者時也好「均真」,一定會要求青年學者一年要生產幾多篇具國際優越水平之論文及學術專著,3年之內如果不達標就要「叮走」。兩三年後這些成果就可以在下一個RAE周期時大派用場。換言之現在「叮走」老師所省下的資源,多是用作聘請研究型青年學者,為至少3年之後的評審計劃鋪路。

問題是這些高質素、高學歷、有爆發力的青年學者,往哪裏找呢?而且由於研究評審工作以及世界的大學排名機構相當重視教職員國際化程度,至少需是國際頂級大學畢業,所以一個青年又肯搏肯捱又要離開原本工作的頂尖大學,走來香港的大學做「論文工廠」之「啤工」,並不容易。而且香港的大學招聘教員,只要刊登招聘廣告,閒閒哋都有過百封申請。但這些頂級大學的青年博士並不單止看薪酬,而是要看學術氛圍以及其日後在專業領域的發展空間。香港的大學科研撥款「半桶水」,人文學科之研究撥款更是點綴性質為主而已。難怪有大學校長要在暑假去英國名校做「路演」,搶人才搶在起跑線。

從好的方向想,這顯示香港的大學求才若渴、禮賢下士、不分國籍;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現在於大學工作的朋友,假如是沒有論文生產力的講師及導師,又或者是本地大學的博士(本地大學畢業的博士不算是國際化),又或者是薪酬已經有「咁上下」又快到退休年齡生產力下降的大教授,則是敲響警鐘,早一點想方法「搵路數」了。

請家長接受現是大學拼排名關鍵時刻

走筆至此,看官可有疑問:本篇文章只談大學研究力,那麼大學另一個使命——教學呢?從近期大學「炒人」的報道,幾全都是針對教學的員工,各位家長可有疑問:我的仔女正在本地大學讀書,究竟是誰在教書呢?當然,大學高層管理薪酬多與國際級大學如哈佛大學的管理人員薪酬掛鈎,管理水平一定是國際級的,絕對有能力在「多快好省」之情况下提供教學予閣下子女。

筆者可以說,絕大部分大學老師都在盡心盡力地教學。但筆者也請家長理解:假如你想子女在一所世界大學排名高,又或者是排名又節節上升的大學畢業的話,也請接受大學現在是拼研究及拼排名的關鍵時刻,畢竟大學生也是成年人了,都應該會大抵有足夠能力不斷自我增值及自主進修,對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